李贺(790-816)是中唐时期极具个性的诗人,其诗风奇崛浓丽,多抒发怀才不遇、人生苦短的感慨,也常以细腻笔触描绘闺情、边塞等题材。《江楼曲》属于李贺闺情诗的代表作之一,具体创作年份已不可考,但结合其生平与诗歌风格,可推断创作于他早年漫游或在长安为官期间(约809-813年)。
中唐时期,社会局势虽较安史之乱后趋于稳定,但藩镇割据、民生凋敝的问题仍存,文人阶层普遍存在焦虑情绪。李贺因避父讳(其父名“晋肃”,“晋”与“进”同音,故不得参加进士考试),仕途受阻,内心抑郁,其诗歌常借客观景物抒发主观情感。《江楼曲》虽以闺中女子盼郎归为表层内容,实则可能暗含诗人对理想、知己的追寻,以及对时光流逝、愿望难遂的怅惘——女子的“千里愁”,既是闺情的写照,也可能映射了诗人自身怀才不遇、理想遥不可及的心境。
此外,李贺诗歌善于汲取乐府民歌的灵动与楚辞的瑰丽,《江楼曲》中“鲤鱼风”“鼍吟”“菱花白”等意象,多取自江南水乡的自然与生活场景,可能与李贺曾漫游江南或接触江南文化有关,诗歌以细腻的景物描写烘托情感,体现了中唐闺情诗“以景衬情、情景交融”的艺术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