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花岸草晚萋萋,公子王孙思合迷。
无主园林饶采伐,忘情鸥鸟恣高低。
长江月上鱼翻鬣,荒圃人稀獭印蹄。
何事斜阳再回首,休愁离别岘山西。
江畔的花与岸边的草在暮色中萋萋繁茂,公子王孙的思绪纷乱迷离。 无主的园林任人随意采伐,忘情的鸥鸟自由自在地高低飞翔。 长江上月亮升起,鱼儿翻腾着鳞片;荒芜的园圃人迹罕至,只有獭兽的蹄印残留。 为何要在斜阳下频频回首?不必为离别岘山之西而忧愁。
此诗艺术手法上注重意象叠加与对比:前两联以“萋萋”草木与“恣高低”鸥鸟展现自然生机,后两联转“荒圃”“斜阳”渲染寂寥。情感表达上,表面劝弟“休愁离别”,实则隐含兄弟离散、家国忧思。诗中“无主园林”可解读为唐末中央权力衰微的隐喻,而“忘情鸥鸟”则寄托了诗人对超脱现实的向往,体现了乱世文人矛盾复杂的心态。
全诗以景起兴,通过“江花岸草”“无主园林”等意象,勾勒出一幅荒寂而自由的晚景图。颔联“忘情鸥鸟”与“饶采伐”形成对比,暗喻人世纷争与自然超脱。颈联“鱼翻鬣”“獭印蹄”以动态细节反衬静寂,尾联“斜阳回首”点出离愁,却以“休愁”作结,显豁达之态。语言凝练,意境苍茫,体现了晚唐诗风由华丽转向深沉的特点。
此诗为唐代诗人翁承赞寄给其弟翁承裕(时任员外郎)之作。晚唐社会动荡,诗人借景抒怀,既表达对弟弟的思念,亦暗含对时局衰败的感慨。岘山作为离别意象,呼应了仕途漂泊与亲情难聚的无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