困马榆关北,那堪落景催。
路行沙不绝,风与雪兼来。
草得春犹白,鸿侵夏始回。
行人莫远入,戍角有馀哀。
疲惫的马儿停在榆关以北,怎堪落日余晖的催促。 路途上黄沙连绵不绝,寒风与飞雪一同袭来。 春草初生却仍显枯白,大雁直到夏日才飞回。 远行的人啊莫要再前行,戍边的号角声里满是哀愁。
此诗以时空交错的手法展开:首联设定边关黄昏的场景,颔联用“沙”“雪”强化空间上的荒芜,颈联通过季节错位(春草白、夏雁归)表现时间流逝中的孤寂。尾联“行人莫远入”既是劝诫,亦暗含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喻。“馀哀”二字凝练,既指号角余音,又喻将士长久的悲苦,体现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力。
全诗以边塞苦寒之景烘托征人之悲。前四句通过“困马”“落景”“沙雪”等意象,极写环境恶劣;后四句以“春草犹白”“鸿夏始回”的反常现象,凸显边地荒寂。末句“戍角馀哀”点明主题,将自然之景与人文之痛交融,语言简练而意境苍凉,体现了唐代边塞诗“悲壮”的典型风格。
此诗作于唐代中晚期,当时边塞战事频繁,戍边将士生活艰苦。喻坦之可能亲历或听闻边塞见闻,借诗抒发对戍边将士的同情,以及边地荒寒、征人哀怨的感慨。诗中“代北”暗示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对峙背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