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见不相睽,一留日已西。
轩凉庭木大,巷僻鸟巢低。
背俗修琴谱,思家话药畦。
卜邻期太华,同上上方梯。
与友人相聚不忍分离,一留便到日影西斜。 凉亭外庭树高大葱郁,幽巷中鸟巢低垂枝桠。 违背世俗研习琴谱,思念家园共话药畦。 相约隐居太华山下,同登高处共赏云霞。
1. 唐代隐逸诗的特点与发展脉络 2. "太华"在道教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3. 近体诗(格律诗)的对仗规则与平仄要求 4. 唐诗中"琴"意象的精神内涵 5. 唐代文人别诗的常见主题与表现手法
这首诗需要重点把握三个层面: 1. 表层叙事:记录与友人在书斋话别的日常场景 2. 中层象征:琴谱象征高洁品格,药畦隐喻精神滋养 3. 深层哲理:通过"卜邻太华"的约定,表达对永恒精神家园的追寻 教学建议:可结合王维《山中与裴秀才迪书》等作品,比较唐代文人隐逸书写的异同。
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闲适的隐居图景: 1. 时空对比:首联"日已西"凸显相聚短暂,与尾联"期太华"形成现实与理想的张力 2. 意象选择:庭木、鸟巢、琴谱、药畦等意象群,构建出清幽淡雅的隐士生活场景 3. 情感递进:从"不相睽"的眷恋,到"背俗"的决绝,最终升华为共同修道的超然 4. 对仗工巧:颔联"轩凉"对"巷僻",颈联"背俗"对"思家",体现近体诗严谨格律
此诗作于唐代,诗人喻坦之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分别前夕。诗中既流露出对相聚时光的珍惜,又表达了超脱尘俗、归隐山林的共同志向,反映了唐代文人中普遍存在的隐逸思想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