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槛倚山城,风帆槛外行。
日生沧海赤,潮落浙江清。
秋晚遥峰出,沙干细草平。
西陵烟树色,长见伍员情。
高耸的栏杆紧靠着山城,江上的帆影在栏杆外缓缓前行。 朝阳从海面升起染红波涛,潮水退去后钱塘江显得格外清澈。 秋日傍晚远山轮廓分明,岸边的沙地平整细草如茵。 西陵一带笼罩在烟雨树色中,仿佛永远凝结着伍子胥的悲壮深情。
此诗结构严谨,前六句以时间顺序展开景物描写:从清晨的“日生沧海”到白日的“潮落浙江”,再到傍晚的“秋晚遥峰”,最后以永恒不变的“烟树色”收束。诗人巧妙运用通感手法,“烟树色”既写视觉又传达历史沧桑感。尾联用典尤为精妙,伍子胥的忠烈形象与钱塘潮的永恒澎湃相呼应,使景物描写获得历史纵深感。全诗通过时空交错的笔法,将自然之景、历史之思与人生感悟有机结合,展现出晚唐诗歌沉郁苍凉的审美特质。
本诗以樟亭驿楼为观察点,采用移步换景手法展现钱塘江的时空画卷。首联以“危槛”突显高峻地势,江帆的动态与山城的静穆形成对比。颔联通过“赤”与“清”的色彩对照,描绘出海日初升与潮退江清的壮阔景象。颈联转入秋日晚景,以“遥峰出”“细草平”的细腻笔触展现平和之景。尾联巧妙化用伍子胥典故,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熔铸一体,使诗境由实入虚,余韵悠长。全诗对仗工整,情景相生,在雄浑的江山画卷中寄寓深沉的历史感怀。
本诗创作于晚唐时期,作者喻坦之游历吴越时所作。樟亭驿是当时观潮胜景与交通要冲,诗人登楼远眺,将钱塘江的昼夜胜景与历史典故相融合。晚唐社会动荡,诗人借古抒怀,通过伍子胥的典故暗喻对忠臣见弃、报国无门的忧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