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溪一白雁,毛羽何皎洁。
薄暮浴清波,斜阳共明灭。
差池失群久,幽独依人切。
旅食赖菰蒲,单栖怯霜雪。
边风昨夜起,顾影空哀咽。
不及墙上乌,相将绕双阙。
东溪边有一只白雁,羽毛多么洁白明亮。 傍晚时在清波中沐浴,斜阳下光影时隐时现。 离群已久翅膀参差,孤独无依倍感凄凉。 靠水草充饥维持生计,独栖时畏惧霜雪寒凉。 昨夜边塞寒风骤起,顾影自怜空自哀伤。 不如那墙头的乌鸦,还能双双绕宫阙飞翔。
此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次: 1. 意象解读:白雁的"皎洁"象征品格高洁,"失群"暗示政治失意 2. 情感脉络:从恬静画面(前四句)到孤寂抒发(后六句),体现诗人心理变化 3. 社会隐喻:"边风""霜雪"暗指战乱,"双阙"折射对中央政权的复杂态度 教学时可结合李建勋其他作品(如《早春寄怀》),分析晚唐诗人在乱世中的普遍心态。
全诗以白雁意象贯穿,前四句描绘其洁白孤高的形象,"浴清波""共明灭"展现自然之美;后六句转入孤寂境遇的刻画,"失群""怯霜雪"层层递进。末句以乌鸦反衬,突出白雁虽高洁却无依的悲剧性。诗人运用对比手法(白雁/乌鸦、皎洁/霜雪),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紧密结合,语言凝练而意境苍凉。
此诗作于唐代晚期,李建勋身处乱世,借白雁失群孤栖的形象,隐喻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。当时藩镇割据、战乱频发,诗人可能因仕途受挫或避乱流离,通过白雁的"幽独""哀咽"抒发对安定生活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