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光虽即好,客思转悠哉。
去国身将老,流年雁又来。
叶红堆晚径,菊冷藉空罍。
不得师相访,难将道自开。
秋日风光虽美好,客居思绪却愈发悠长。 远离故土身渐老,岁月流逝鸿雁又南翔。 红叶堆积铺满傍晚小径,寒菊冷艳倚靠空酒缸。 若不得高师来访点拨,难以自行悟道心彷徨。
本诗讲解可分三个层次: 1) 情感脉络:由"秋光好"的起兴,到"客思悠"的转折,再到尾联的求道之难,展现情绪递进 2) 时空处理:通过"雁又来"的循环时间与"身将老"的线性时间交织,强化生命焦虑 3) 宗教维度:"师相访"的诉求反映晚唐佛教禅宗"师徒授受"观念的影响,与儒家"三人行必有我师"传统形成互文
全诗以秋景起兴,构建"乐景哀情"的经典范式。颔联"身将老"与"雁又来"形成生命有限与时空无限的对比。颈联"叶红""菊冷"的意象组合,既写实景又暗喻晚年心境。尾联点明主旨:在精神困顿时期,需要智者指引才能突破认知局限。诗中"雁""菊"等意象承袭传统,而"空罍"的物象选择颇具新意,体现晚唐诗风由宏阔转向细微的特点。
此诗作于李建勋晚年隐居时期。作为历经南唐政治动荡的宰相,诗人晚年选择退隐钟山,与僧人、隐士交往。诗中"去国身将老"反映其政治失意后的心境,"不得师相访"则体现对佛道思想的追求,整体呈现唐代士大夫典型的精神轨迹——从仕途转向宗教寻求慰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