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外皆连水,杉松欲作林。
自怜趋竞地,独有爱闲心。
素壁题看遍,危冠醉不簪。
江僧暮相访,帘卷见秋岑。
窗外尽是连绵的水面,杉树和松树即将长成一片树林。 我自嘲身处这争名逐利之地,却唯独怀有一颗爱闲适的心。 素白的墙壁上题诗已看遍,酒醉时连高高的帽子也懒得戴正。 江边的僧人在傍晚前来拜访,卷起帘子便看见秋日的山岭。
本诗讲解需把握三个要点:一是抓住"水""杉松""秋岑"等意象构建的清幽意境;二是理解"趋竞地"与"爱闲心"的强烈反差所体现的时代精神——晚唐士人在政治理想幻灭后的心态转变;三是注意诗中"看遍""醉不簪"等细节动作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。艺术上,诗人采用由近及远、由物及人的空间展开方式,最后以秋山收束全篇,符合中国传统绘画"三远法"的构图原理。
全诗以"闲兴"为题眼,通过三组对比展现隐逸情趣:首联水木清幽的居所环境与颔联"趋竞地"形成空间对比;颈联"醉不簪"的疏狂与"素壁题诗"的文雅构成行为反差;尾联僧友造访的动与"见秋岑"的静相映成趣。诗中"自怜""独有"等词细腻传达出诗人既超脱又略带自嘲的复杂心境,而"帘卷见秋岑"的结句更是以景结情,余韵悠长。
此诗作于李建勋晚年隐居金陵时期。作为南唐开国功臣,他历经宦海沉浮后选择退隐,在青溪畔筑草堂闲居。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竞逐的厌倦和对山林闲适生活的向往,体现了晚唐士大夫"中隐"的典型心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