僻居虽爱近林泉,幽径闲居碧藓连。
向竹掩扉随鹤息,就溪安石学僧禅。
古琴带月音声亮,山果经霜气味全,多谢故交怜朴野,隔云时复寄佳篇。
虽然喜欢靠近林泉僻静居住,幽深小径与青苔相连延伸至隐居之所。
对着竹林掩闭柴门伴随鹤的呼吸,靠近溪水安置山石模仿僧人修禅。
古琴映着明月发出清亮的声响,山间野果历经秋霜更显清甜气息。
多谢老友怜惜我这质朴山野之人,隔着云雾不时寄来优美的诗篇。
本诗采用移步换景的结构方式,从居住环境到生活场景层层递进。首联"僻居"与"林泉"的矛盾修辞,暗示诗人主动选择的精神追求。"幽径""碧藓"的视觉描写暗含时间流逝,为后文"经霜"呼应埋下伏笔。颔联通过"掩扉""安石"的动作描写,将日常生活仪式化,构建出独特的隐逸美学。尾联"隔云"二字既写实地理阻隔,又暗喻精神超脱,使全诗在出世与入世间保持微妙平衡。
全诗通过"林泉""幽径""古琴"等意象群,构建出世外桃源般的隐逸世界。首联以"僻居"与"林泉"的辩证关系开篇,展现士大夫的自然观。颔联"随鹤息""学僧禅"巧妙将道家鹤意与佛家禅意融合,体现三教合流的思想倾向。颈联视听通感的运用堪称绝妙,"月琴"之视觉化声与"霜果"之嗅觉强化,形成多维审美体验。尾联以"谢故交"收束,在山水之乐中注入人情之暖。
伍乔生平资料较少,据《全唐诗》记载,此诗应作于其隐居期间。诗人选择远离尘世,在自然山水间构筑居所,与友人保持书信往来。诗中"隔云寄篇"的意象暗示当时交通阻隔的创作环境,反映出唐代文人隐逸风尚与酬赠诗传统交织的创作背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