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翠苔花绕槛浓,此亭幽致讵曾逢。
水分林下清泠派,山峙云间峭峻峰。
怪石夜光寒射烛,老杉秋韵冷和钟。
不知来往留题客,谁约重寻莲社踪。
翠竹与苔花浓密地环绕着栏杆,这亭子的幽雅景致何曾遇见过? 溪水分流至林下,清冷的水流潺潺;山峰耸立在云间,陡峭而峻拔。 怪石在夜晚泛着寒光,如烛火般冷冽;古老的杉树在秋风中低吟,与钟声相和。 不知那些来往题诗的游客,有谁愿相约再寻莲社的踪迹?
此诗以空间为序展开:首联近写亭阁周边景致,颔联远观山水格局,颈联聚焦夜间特异景象,尾联转入人文联想。诗人巧妙运用通感手法,如“寒射烛”将视觉转化为触觉,“冷和钟”将听觉与温度感结合。尾句“莲社踪”既实指庐山历史典故,又虚指精神归宿,使景物描写升华为对隐逸文化的追慕。全诗体现了唐代山水诗“以禅入诗”的审美倾向。
全诗以“幽致”为核心,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西林寺水阁的独特韵味。首联以竹翠苔花烘托环境清幽;颔联以“水分”“山峙”勾勒动静相宜的山水画卷;颈联用“怪石”“老杉”赋予景物灵性与沧桑感;尾联以“莲社”典故,含蓄表达对超脱尘世的向往。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,体现了唐代山水诗“诗中有画”的特点。
此诗为唐代诗人伍乔游历庐山西林寺时所作。西林寺是庐山名刹之一,环境清幽,山水奇绝。诗人借景抒怀,既描绘了寺周的自然风光,又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,反映了唐代文人寄情山水的普遍心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