罢吟鹦鹉草芊芊,又泛鸳鸯水上天。
一棹冷涵杨柳雨,片帆香挂芰荷烟。
绿摇江澹萍离岸,红点云疏橘满川。
何处邈将归画府,数茎红蓼一渔船。
停下吟诵鹦鹉洲的芊芊芳草,又乘着小船在鸳鸯戏水的水面上漂流。 一桨划破杨柳雨中清冷的倒影,孤帆带着菱荷的香气穿过朦胧烟霭。 江水轻摇,浮萍离岸,江面泛着淡绿;云霞疏朗,橘树满川,点缀着点点红晕。 何处能寻得归隐画境的闲适?唯有几茎红蓼相伴的一叶渔船。
此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: 1. 空间转换:从岸上(鹦鹉草)到水面(鸳鸯水),再到全景(江澹云疏),最后聚焦特写(红蓼渔船),形成电影镜头般的推移效果 2. 感官交响:冷雨、荷香、绿波、红橘等意象激活多重感官体验 3. 隐士形象塑造:通过"何处邈将"的设问,将李处士的渔舟升华为精神图腾 教学可引导学生关注唐代隐逸文化如何通过物象符号实现诗意转化,并比较柳宗元《江雪》等其他渔父意象作品的异同。
全诗以"罢吟""又泛"开篇,展现动态的行踪转换。中二联工笔描绘水乡景工笔描绘水乡景致:"冷涵杨柳雨"以触觉写视觉,"香挂芰荷烟"以嗅觉通感视觉;"绿摇""红点"形成色彩碰撞,萍离岸与橘满川构成空间张力。尾联以红蓼渔船的简笔勾勒,呼应开篇的隐逸主题,画面由动转静,余韵悠长。诗人通过多感官描写和色彩构图,将隐士生活诗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境界。
此诗为唐代诗人谭用之赠予隐士友人"钓鱼李处士"之作。晚唐社会动荡,文人多向往隐逸生活,诗中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静谧画面,表达对友人超脱尘世、渔樵闲适生活的倾慕,也暗含自身对归隐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