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如南浦傲烟霞,白葛衣轻称帽纱。
碧玉蜉蝣迎客酒,黄金毂辘钓鱼车。
吟歌云鸟归樵谷,卧爱神仙入画家。
他日凤书何处觅,武陵烟树半桃花。
谁能像南浦的隐士般傲视烟霞,身着轻便的白葛衣,头戴素雅的纱帽。 用碧玉杯斟酒迎接客人,驾着黄金装饰的钓鱼车。 吟诗时云鸟飞归樵夫的山谷,卧赏美景如神仙般入画。 他日若寻访仙踪,何处能见?唯有武陵桃花掩映的烟树。
本诗采用七律体,首联设问开篇,突出主人公形象。中二联工对,"碧玉"对"黄金","云鸟"对"神仙",色彩明丽而意境空灵。尾联以虚写实,用"何处觅"的疑问和"半桃花"的朦胧画面,留给读者想象空间。全诗将物质享受与精神超脱统一,体现唐代文人"大隐"的理想生活方式。
全诗以"傲烟霞"定调,通过白葛衣、碧玉杯等意象构建清雅意境。颔联以贵重器物反衬隐士精神的高洁,颈联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活动融为一体。尾联用武陵桃花典故,将隐逸主题升华至仙境追求。诗中"称""迎""归""爱"等动词的巧妙运用,使画面充满动态美感。
此诗为唐代谭用之赠予道士费某之作,创作于晚唐社会动荡时期。诗人借描绘隐士超脱尘世的生活,表达对道家逍遥境界的向往,同时暗含对现实的不满与避世情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