闲居何处得闲名,坐掩衡茅损性灵。
破梦晓钟闻竹寺,沁心秋雨浸莎庭。
瓮边难负千杯绿,海上终眠万仞青。
珍重先生全太古,应看名利似浮萍。
闲居何处能得闲适之名?独坐茅屋反而损耗了心性。 破晓钟声从竹林寺传来惊醒了残梦,秋雨浸润庭前莎草沁透心脾。 酒瓮边难再负起千杯绿酒之欢,终将如海上仙山长眠于万仞青山。 敬重先生您保全太古纯真之志,该把名利视作浮萍般轻飘无根。
此诗艺术特色有三:一是时空交织,"晓钟"与"秋雨"构成晨昏四季的隐居画卷;二是矛盾修辞,"得闲名"与"损性灵"揭示隐士心理的真实维度;三是意象升华,从具体物象(茅屋、莎草)到抽象哲理(浮萍喻)的过渡自然深刻。尾联"珍重"二字,既是劝勉友人,亦是自我宽解,展现唐代士人"外儒内道"的精神世界。
全诗以"闲"字为眼,层层递进:首联自问闲居真意,颔联以"破梦""沁心"的视听描写展现隐居日常,颈联"难负""终眠"暗示精神困境,尾联升华主旨。诗中"晓钟""秋雨""千杯绿"等意象清新脱俗,对仗工稳中见流动之美,最后以道家"返璞归真"思想作结,体现晚唐隐逸诗风的典型特征。
此诗作于谭用之晚年隐居时期。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选择归隐,借赠友人陈山人之作,抒发对闲居生活的矛盾心理——既向往超脱,又难掩孤寂,最终以"名利似浮萍"的彻悟表达对友人坚守本真的赞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