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首诗是谭用之写给朋友王侍御的一首赠诗。核心思想是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,并劝慰友人(也可能是自勉)看开世事。
首联“鸟尽弓藏良可哀,谁知归钓子陵台”,开门见山,用“鸟尽弓藏”这个著名的悲剧性典故,揭示了功成身退往往只是一厢情愿,现实多是兔死狗烹,这令人悲哀。因此,诗人产生了像东汉隐士严子陵那样归隐垂钓的想法,并感叹这种心境有谁能真正理解呢?
颔联“炼多不信黄金耗,吟苦须惊白发催”,进一步抒写内心矛盾。诗人表示,他不再相信通过反复炼丹(追求长生)能避免黄金耗尽(喻指生命消耗),但他却真切地感受到,因为刻苦作诗(追求精神不朽)而加速了白发的生长,惊觉时光飞逝。这一联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后果进行对比,突出了文人宿命般的对艺术创作的执着。
颈联“喘月吴牛知夜至,嘶风胡马识秋来”,转换笔锋,通过自然意象来隐喻。吴地的牛看到月亮以为是太阳而喘息,感知到夜晚;北方的胡马在秋风中嘶鸣,感知到秋天。诗人借此说明,万物对时令变化都有本能的感觉,暗示他自己和友人对所处时代(唐末乱世)的危机和个人命运的转折也有着深刻的预感。
尾联“燕歌别后休惆怅,黍已成畦菊已开”,是全诗的点睛之笔,也是劝慰之语。诗人说,唱完悲凉的《燕歌行》,我们分别之后就不要过于惆怅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你看那田园里,黍米已经整齐成行,菊花也已绽放。这是一片生机勃勃、宁静和谐的归隐景象。诗人用这幅美景告诉友人,放下仕途的失意和离别的伤感,归隐生活自有其安适与美好。
整首诗情感真挚,说理含蓄,用典精当,最后以景结情,余味悠长,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言志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