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首《阻戎泸间群盗》是岑参晚年罢官归乡途中的作品,可以看作是他对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社会疮痍的一次深刻记录和反思。
讲解此诗,首先要把握其核心内容:一是对盗匪横行、民生涂炭的惨状的直接描绘;二是诗人自身身处险境、归途受阻的个人感受;三是由此引发的对时局的议论和复杂的道德情感。
在讲解前八句的惨状描写时,应重点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密集的、极具冲击力的意象(尸积、虎衔髑髅、乌啄心肝、血殷江水)来构建一幅地狱般的图景,这体现了诗歌“纪实”的一面,也展示了岑参语言的表现力。中间部分(“夜雨”至“秋月圆”)则要注意场景的转换和氛围的营造,特别是“白鸟飞”与“秋月圆”这两个相对宁静的意象,在血腥背景下的特殊效果,它们起到了以静衬动、以永恒衬短暂的作用,深化了悲剧感。
讲解诗人个人抒怀的部分(“罢官”至“骑鱼向云烟”),需结合岑参的生平(仕途挫折、渴望回归中央)来理解其“惆怅”、“瞻望”、“愿得”等情感的具体内涵。对“阳台云”、“长房缩地”、“琴高骑鱼”等典故的解读,有助于理解诗人渴望平安归乡和超脱现实困境的迫切心理。
最后四句的议论和感慨是诗歌主题的升华。要引导学生理解“明主每忧人,节使恒在边”可能包含的复杂态度(既有肯定,也可能有微讽)。“兵革方御寇,尔恶胡不悛”是对盗匪的直接呵斥,体现了诗人的正义感。而结尾“吾窃悲尔徒,此生安得全”则跳出了单纯的谴责,带有一种更为深广的悲悯,既悲百姓,也悲这些在乱世中走向毁灭的“恶徒”,展现了诗人思想的深度。
总而言之,讲解这首诗,应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时空(中唐、西南边地)和诗人的个人境遇中,既要分析其高超的文学技巧,也要体会其蕴含的深沉的历史关怀和人性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