岑参的《阻戎泸间群盗》是一首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和沉郁风格的叙事抒情诗。
诗歌开篇即以白描手法,铺陈出一幅触目惊心的血腥画面。“南州林莽深,亡命聚其间”点明了盗匪活动的环境和主体。随后,“杀人无昏晓”至“血流江水殷”六句,通过“尸填江湾”、“饿虎衔髑髅”、“饥乌啄心肝”、“滩草死”、“江水殷”等一系列具体而惨烈的意象,极写盗匪的残暴和杀戮的酷烈,将战乱带来的灾难赤裸裸地呈现出来,笔力千钧,令人窒息。“夜雨风萧萧,鬼哭连楚山”则进一步渲染了凄厉阴森的氛围,将现实的惨状延伸到超自然的领域,加深了悲剧意蕴。
“三江行人绝,万里无征船”写出了交通断绝、死寂荒凉的景象,与前面的血腥场面形成呼应。“唯有白鸟飞,空见秋月圆”是诗中难得的清冷空灵之笔,以自然景物的永恒与宁静,反衬人世的动荡与无常,蕴含着深沉的悲哀。
诗的后半部分转入个人抒怀。“罢官自南蜀”交代了诗人自身的处境。“瞻望阳台云,惆怅不敢前”既是对前路险阻的担忧,也暗含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。“帝乡北近日”四句,表达了诗人渴望脱离险境、迅速回归朝廷的迫切心愿,运用“缩地”、“骑鱼”的神仙典故,更见其归心似箭而又无可奈何的焦灼。
最后,诗人将笔锋转向对时局的议论和盗匪的斥责。“明主每忧人,节使恒在边”是对朝廷平乱安边之策的肯定(或是一种期望),“兵革方御寇,尔恶胡不悛”则是对盗匪趁国难而起、不思悔改的严厉谴责。“吾窃悲尔徒,此生安得全”收束全诗,在愤怒的斥责之余,又流露出一种对作恶者终将自取灭亡的悲悯,情感复杂而深沉。
全诗结构严谨,由景入情,由叙而议,将广阔的社会现实与深切的个人感受紧密结合,语言质朴而意境苍凉,深刻反映了中唐时期西南边地的社会动荡,是岑参晚期诗歌中关注现实、沉郁顿挫风格的代表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