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(767年)左右。岑参在卸任嘉州(今四川乐山)刺史后,计划沿长江东下归乡。当他行至戎州(今四川宜宾)、泸州(今四川泸州)一带时,遭遇了当地群盗横行、交通阻塞的混乱局面。这一地区地处西南边陲,多民族杂居,加之安史之乱后中央控制力减弱,地方动荡不安。诗人亲身经历了此地的险恶环境,目睹了盗匪猖獗、生灵涂炭的惨状,内心充满了震惊、忧虑和悲愤。同时,他自身也处于罢官后漂泊无依、归途受阻的窘境之中。这种个人遭遇与时局艰危的交织,催生了这首描绘乱世景象、抒发深沉感慨的诗篇。
此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(767年)左右。岑参在卸任嘉州(今四川乐山)刺史后,计划沿长江东下归乡。当他行至戎州(今四川宜宾)、泸州(今四川泸州)一带时,遭遇了当地群盗横行、交通阻塞的混乱局面。这一地区地处西南边陲,多民族杂居,加之安史之乱后中央控制力减弱,地方动荡不安。诗人亲身经历了此地的险恶环境,目睹了盗匪猖獗、生灵涂炭的惨状,内心充满了震惊、忧虑和悲愤。同时,他自身也处于罢官后漂泊无依、归途受阻的窘境之中。这种个人遭遇与时局艰危的交织,催生了这首描绘乱世景象、抒发深沉感慨的诗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