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东寒近腊,野寺水天昏。
无酒可销夜,随僧早闭门。
照墙灯影短,著瓦雪声繁。
飘泊仍千里,清吟欲断魂。
江东地区临近腊月,天气寒冷,野外的寺庙被水天映照得昏暗不明。 没有酒可以消磨这漫漫长夜,只好跟随僧人早早关闭寺门。 灯光映照在墙壁上,影子显得格外短小;雪花落在瓦片上,声音密集而频繁。 漂泊千里之外,清冷的吟诵几乎让人魂断。
这首诗以寒冬腊月的野寺为背景,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,展现了诗人孤独、漂泊的心境。 首联“江东寒近腊,野寺水天昏”点明了时间和地点,营造出一种寒冷、昏暗的氛围。 颔联“无酒可销夜,随僧早闭门”进一步描写了诗人的无奈和孤寂。 颈联“照墙灯影短,著瓦雪声繁”通过细节描写,增强了诗的意境,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。 尾联“飘泊仍千里,清吟欲断魂”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,情感真挚,感人至深。
这首诗以寒冬腊月的野寺为背景,通过描绘寒冷、昏暗的环境,以及诗人孤独、漂泊的心境,展现了一幅凄凉的画面。 诗中“无酒可销夜”一句,表达了诗人对漫漫长夜的无奈;“照墙灯影短,著瓦雪声繁”则通过细腻的描写,增强了诗的意境。 最后两句“飘泊仍千里,清吟欲断魂”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,情感深沉,令人动容。
这首诗创作于唐朝,诗人任翻在寒冬腊月漂泊至江东地区,寄宿在一座野外的寺庙中。 诗中描绘了寺庙的孤寂与寒冷,以及诗人内心的漂泊之感,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现状的无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