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秋绝顶竹房开,松鹤何年去不回。
惟有前峰明月在,夜深犹过半江来。
清秋时节登上山顶,竹制的禅房门户敞开,松间的仙鹤不知何年飞去再未归来。唯有前方山峰的明月依旧,夜深时分仍将清辉洒过半江而来。
1. 巾子山为台州名山,谢灵运、顾况等均有题咏 2. "松鹤"意象可追溯至《诗经·鹤鸣》,唐代多用于寺院题材 3. 任翻属"吴中四友"诗派,风格近韦应物,现存诗仅十余首
诗眼在"惟有"二字:前两句铺陈物是人非,后两句突转,明月成为跨越时空的见证者。技法上采用"以有写无"——通过明月永恒反衬人事无常。声韵上"开""回""来"押平声灰韵,尾联叠用"在""来"形成回环韵律,暗合江水明月之往复。此诗可对比刘禹锡《石头城》"淮水东边旧时月",体会唐人历史虚空感的共性表达。
全诗以"绝顶"视角展开时空对照:首句"竹房开"现禅意清寂,次句"去不回"转苍茫永恒。后联"明月在"与"半江来"构成动态画卷,月光拟人化"过江",既强化孤寂感,又暗含佛家"照见"之境。任翻以简淡笔墨,将禅理、人生况味不着痕迹地化入山水,体现晚唐山水诗"空灵深婉"的特质。
此诗作于任翻晚年游历江南期间。诗人三度登临巾子山寺,感物是人非:昔日禅院松鹤已成追忆,唯亘古明月依旧。中唐社会动荡的阴影与个人际遇的感慨,皆融于空灵山水意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