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问钓鱼者,持竿多少年。
眼明汀岛畔,头白子孙前。
棹入花时浪,灯留雨夜船。
越江深见底,谁识此心坚。
试问江边的垂钓者,手持渔竿已多少年? 目光清明望见汀洲,白发苍苍儿孙绕前。 船桨划入花丛时的波浪,灯火留在雨夜的渔船。 越江水深清澈见底,谁能懂得此心坚贞不变。
本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:首联设问引入,制造悬念;颔联通过"眼明"与"头白"的对比,展现渔父虽年迈仍目光如炬;颈联选取"花时浪""雨夜船"两个典型场景,用自然意象烘托渔父生活;尾联以江水见底喻心志坚贞,升华主题。全诗语言平实却意蕴深厚,通过渔父形象反映了唐代士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,也隐含了诗人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。
全诗以问答开篇,通过"眼明""头白"的对比,凸显渔父历经岁月仍精神矍铄。"棹入花时浪"二句以动衬静,将渔父的生活诗意化。尾联"越江深见底"既写江水清澈,又隐喻渔父心境澄明,"谁识"二字暗含知音难觅的孤独感。诗人以白描手法刻画渔父形象,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,展现了唐代隐逸诗的风格特点。
此诗为唐代诗人任翻所作,具体创作时间不详。诗中通过描绘越江渔父的形象,展现其长年垂钓的隐逸生活。唐代社会隐逸文化盛行,渔父常被赋予超脱世俗的象征意义,诗人可能借渔父形象表达对淡泊名利、坚守本心生活态度的赞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