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麟胶尽夜如何,共叹先生剑解多。
几度吊来唯白鹤,此时乘去必青骡。
图中含景随残照,琴里流泉寄逝波。
惆怅真灵又空返,玉书谁授紫微歌。
凤凰与麒麟的胶漆已尽,长夜将如何度过?众人感叹先生剑术通神却解化而去。 几度凭吊时,唯有白鹤相伴;此刻乘云而去,必是驾驭青骡。 画中的景致随着残阳渐渐消逝,琴声里的流泉寄托着逝去的时光。 惆怅啊,真灵又一次空返,那玉书谁能传授紫微宫的仙歌?
此诗的艺术特色在于虚实相生:前两联以神话意象(凤麟、剑解)虚写道士仙去,后两联转而实写琴画遗韵,形成时空交错的美感。诗人巧妙运用道教典故,如“青骡”代指仙踪,“玉书”象征道统,使全诗充满神秘色彩。情感表达上,从“共叹”“惆怅”到“谁授”的层层递进,展现了由集体哀悼到个人哲思的升华。张贲作为晚唐诗人,此诗也反映了当时文人阶层对道教思想的接受与再创造。
全诗以道教仙话为基调,通过“凤麟胶”“剑解”“青骡”等意象,将顾道士的离世描绘成羽化登仙的壮丽场景。颔联“白鹤”“青骡”的对比,凸显生死两界的寂寥与超逸;颈联以“残照”“逝波”暗喻时光无情,而道士的才情永存琴画之中。尾联“惆怅真灵”与“玉书谁授”的诘问,既表达了对逝者的追思,也暗含对道教传承中断的忧思。全诗语言凝练,意境缥缈,展现了唐代文人诗与道教文化的深度融合。
此诗为唐代张贲追悼友人顾道士之作。顾道士是开元观的道士,精通剑术与琴艺,修道有成却英年早逝。张贲与皮日休(字袭美)等人共同作诗哀悼,诗中融合道教典故与仙家意象,既赞其超脱凡尘的修为,又抒发了对生死无常的感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