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陈陶
| 类型:古诗注解
| 0阅读
西陵:地名,此处或指钱塘江畔的陵墓,象征哀愁。 使君:对地方官员的尊称,诗中或指弄潮的勇士。 东海神鱼:传说中的神异鱼类,象征难以企及的抱负。 嵯峨吴山:杭州吴山,以青翠著称,此处反衬世事无常。 河阳一宵白:借用潘岳“河阳一县花”典故,喻时光飞逝。 鸱夷公子:指范蠡,曾化名鸱夷子...
作者:唐彦谦
| 类型:古诗赏析
| 0阅读
全诗以重阳登高为线索,通过野菊、西风、钟山、云霞等意象,勾勒出一幅金陵秋日图景。首联写实景,野菊飘香、把酒言欢;颔联虚实结合,将眼前钟山与想象中的建章宫并置;颈联直抒胸臆,表达及时行乐之情;尾联以雁鸣送夕作结,余韵悠长。诗中“黄金难买少年狂”成为传世名句,既是对青春易逝的感慨,也暗含对唐王朝衰落的无奈。
作者:陈陶
| 类型:创作背景
| 0阅读
此诗作于唐代中晚期,钱塘江畔。陈陶以游历吴越的见闻为素材,结合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,抒发了对人生无常、功名虚幻的感慨。诗中“使君弄涛”可能暗喻当时地方官员的浮华作风,而“鸱夷公子”“苏小”等意象则折射出诗人对隐逸与红尘的复杂心境。
作者:唐彦谦
| 类型:知识点
| 0阅读
1. 金陵:南京古称,战国时楚威王置金陵邑,后为东吴、东晋、南朝宋齐梁陈、南唐、明初都城 2. 建章宫:汉代著名宫殿,位于长安,汉武帝时修建,规模宏大 3. 绿酒:古代新酿米酒呈绿色,如白居易"绿蚁新醅酒" 4. 九日:重阳节重要习俗包括登高、赏菊、佩茱萸、饮菊花酒 5. 唐彦谦:晚唐诗人,字茂业,号鹿门先生,诗风清丽,多咏史怀古之作
作者:陈陶
| 类型:古诗赏析
| 0阅读
全诗以钱塘江潮为背景,融合神话、历史与自然意象,形成壮阔而苍凉的意境。前四句通过“雁悲”“红旗”“神鱼”等对比,展现人世与自然的冲突;中四句以“吴山”“彩凤”“愁蛇”喻荣枯无常;后八句借仙童、白鹤、六鳌等超现实意象,升华对时空永恒的思考。末句“琥珀无情忆苏小”以冷寂之物收束,突显繁华易逝的永恒主题。陈陶善用跳跃式意象组合,语言瑰奇险怪,体现了晚唐诗风的典型特征。
作者:唐彦谦
| 类型:讲解
| 0阅读
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: 1. 时空交错:将眼前实景(雨花台)与历史意象(建章宫)叠加,拓展诗意空间 2. 色彩对比:野菊的金黄、绿酒的碧绿、云霞的五彩,构成绚丽画面 3. 动静结合:静态的菊花、钟山与动态的飞雁、歌声相映成趣 4. 情感递进:从开怀畅饮到人生感慨,再到秋声送夕,情感层层深入 诗中"九重天近瞻钟阜,五色云中...
作者:陈陶
| 类型:知识点
| 0阅读
1. 钱塘潮:唐代已为观潮胜地,诗中“弄涛头”反映当时弄潮习俗。 2. 三清羽童:道教最高神“三清”的侍童,体现唐代道教文化影响。 3. 十二玉楼:传说中仙人所居,出自《十洲记》,常见于游仙诗。 4. 河阳典:潘岳任河阳令时遍种桃花,后世常用以喻仕途荣枯。 5. 鸱夷子皮:范蠡助越灭吴后泛舟五湖的化名,成为隐逸符号。
作者:陈陶
| 类型:讲解
| 0阅读
此诗解读需注意三点:一是意象的象征性,如“神鱼”“彩凤”既写实又隐喻理想;二是典故的层叠使用,如“河阳”“鸱夷”需结合原典理解深层含义;三是时空的跳跃转换,从现实江潮到神话仙境,形成“天始老”的宇宙观。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比较李白《横江词》等同类题材,体会晚唐诗对盛唐气象的变异与发展。
作者:徐夤
| 类型:古诗译文
| 0阅读
不问人间的是是非非,只与白云流水相伴相依。 一瓢挂在树上傲视尘世,五柳种在门前吟咏落晖。 江上佳人遗落玉佩离去,岸边红袖女子采莲而归。 像客星般辞别汉光武帝,独坐东江长满青苔的旧石矶。
作者:徐夤
| 类型:古诗注解
| 0阅读
一瓢挂树:典出《庄子·逍遥游》,喻隐士超脱物外。 五柳:陶渊明自称"五柳先生",此处借指隐逸生活。 翠蛾遗佩:化用《楚辞》湘君遗佩典故,暗喻高洁品格。 客星辞汉光武:指严子陵拒绝汉光武帝征召的典故。 藓矶:长满苔藓的江边石矶,象征隐士居所。
作者:李中
| 类型:古诗译文
| 0阅读
未能显达便难随世俗,任由他人投来鄙夷的目光。 闲听深秋的冷雨,遥忆四明山的高僧。 病后懒于吟诗长啸,贫穷致使故交疏远。 寂寥本是天理常道,未必是因无能所致。
作者:徐夤
| 类型:创作背景
| 0阅读
此诗作于晚唐动荡时期,徐夤目睹官场腐败后选择归隐。诗中融合了庄子哲学与陶渊明式的田园情怀,通过系列隐逸意象,表达对世俗名利的疏离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,反映了晚唐士人"中隐"的典型心态。
作者:李中
| 类型:古诗注解
| 0阅读
未达难随众:指仕途未显达时难以迎合世俗。 四明僧:四明山(今浙江宁波)的僧人,暗指超脱尘世的高洁之士。 倦吟啸:因病衰弱而减少诗文创作与豪迈抒怀。 寂寥元合道:孤独本是自然之理,"元"通"原"。
作者:徐夤
| 类型:古诗赏析
| 0阅读
全诗以"闲"为题眼,构建双重意境:首联以"白云流水"定调,中二联用"挂瓢种柳""翠蛾红袖"的工对展现隐逸美学,尾联用严子陵典故升华主题。诗人将道家出世思想(前四句)与儒家"穷则独善"理念(后四句)熔铸一体,形成"外道内儒"的独特表达。视觉上"白-绿-红"的色彩渐变,与"挂-种-遗-采"的动词链,共同营造出动静相宜的隐逸画卷。
作者:李中
| 类型:创作背景
| 0阅读
此诗作于李中晚年,反映其仕途失意后隐居的生活状态。唐代中后期官场倾轧加剧,诗人借"俗所憎""疏友朋"等句,暗喻对现实的不满,同时以"四明僧"为精神寄托,展现士大夫在困顿中坚守高洁的情怀。
作者:徐夤
| 类型:知识点
| 0阅读
1. 意象体系:白云/流水/五柳构成隐逸意象群,佩玉/采莲注入楚辞元素 2. 用典密度:四联用四典(庄子、陶潜、楚辞、严光),体现"无一字无来历" 3. 对仗艺术:颔联"一瓢"对"五柳",颈联"翠蛾"对"红袖",工整中见变化 4. 时空处理:由永恒的自然(首联)到历史典故(尾联),形成时空张力 5. 晚唐诗风:体现由社会批判向个人超脱的转变,属"隐逸诗"典范
作者:李中
| 类型:古诗赏析
| 0阅读
全诗以"未达"开篇奠定孤愤基调,中二联通过"秋雨""病后"等意象层层递进,尾联陡然转折,将寂寥升华为对天道的体悟。艺术上运用对比手法(世俗憎恶与僧侣高洁、贫病交加与精神超脱),语言简练而意蕴深沉,体现晚唐诗人内敛自省的创作特点。
作者:徐夤
| 类型:讲解
| 0阅读
此诗教学应把握三个层次:首先解析"闲"的多重内涵——表面是闲适,实质是拒绝同流合污的精神姿态;其次分析意象组合的象征系统,如"挂瓢"喻物质简朴,"五柳"示精神丰盈;最后探讨晚唐士人的处世哲学,理解其"身在江湖,心存魏阙"的矛盾心理。可对比柳宗元《江雪》的孤绝与白居易《中隐》的妥协,认识唐代隐逸诗的谱系发展。
作者:李中
| 类型:知识点
| 0阅读
1. 四明山:浙东名山,佛教天台宗发源地,唐代文人常以"四明"代指隐逸 2. "元合道"的哲学内涵:源自老庄思想,认为寂寞是万物本真状态 3. 唐代士人"穷则独善其身"的处世哲学 4. 九秋:农历九月深秋,古诗常见时间意象 5. 李中诗风:属晚唐"苦吟派",注重锤炼字句
作者:李中
| 类型:讲解
| 0阅读
首联直言不迎合世俗的立场,颔联以"听雨""忆僧"构建清冷意境。颈联转折写现实困境,尾联提升哲理高度:看似自我宽慰,实为对功利社会的尖锐批判。诗中"憎""疏""寂寥"等词形成情感链条,最终以"合道"完成精神超越,展现了中国文人"安贫乐道"的文化基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