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皎然
| 类型:创作背景
| 0阅读
此诗为唐代诗僧皎然观赏陈氏童子草书后所作。唐代书法艺术鼎盛,狂草尤为盛行,童子能得此造诣实属罕见。皎然借诗赞其天赋,并以王献之等大家作比,反映当时对书法创新的推崇。
作者:贯休
| 类型:古诗译文
| 0阅读
临水登山的兴致自然奇妙,锦沙墩上停留的时光最多。 虽说白发苍苍独爱孤峰之美,无奈名声清高已被圣主知晓。 青草妩媚莲塘边漫步,云霭升腾松壑间新诗成篇。 逍遥自在别有一番神仙趣味,何须羡慕东山携妓的享乐。
作者:皎然
| 类型:古诗赏析
| 0阅读
全诗以动态比喻贯穿: 1. 笔势描写:用"飙挥电洒""毫端鸣飒飒"展现草书的迅疾有力; 2. 意象对比:太行山石之险与少室枯松之稳,凸显书法刚柔并济; 3. 情感转折:从夏日沉闷到赏书开怀,突出艺术的精神慰藉作用; 4. 历史呼应:结尾以王献之衬托童子,强调书法艺术的传承与突破。
作者:贯休
| 类型:古诗注解
| 0阅读
锦沙墩:地名,以沙质细腻如锦得名,为游览胜地。 孤峰:独立的山峰,象征超然物外的境界。 圣主知:暗指诗人曾受朝廷征召(贯休曾被前蜀王建礼遇)。 翛然:自由无拘束的样子。 东山妓乐:东晋谢安隐居东山时携妓游玩的典故,反衬诗人淡泊之志。
作者:皎然
| 类型:知识点
| 0阅读
1. 大草:草书的一种,较今草更为狂放,盛行于唐代 2. 王献之:东晋书法家,与其父王羲之并称"二王" 3. 水笺:古代一种优质宣纸,产于越地(今浙江) 4. 鼠须笔:用鼠须制成的毛笔,以锋锐著称 5. 诗僧:唐代僧人中兼通诗文者,如皎然、贯休等
作者:贯休
| 类型:创作背景
| 0阅读
此诗作于晚唐,贯休晚年游历江南期间。诗人虽以“发白”自嘲年老,却仍保持山水之乐与诗情,反映其历经战乱后追求精神超脱的心态。诗中“名清圣主知”可能暗指其拒绝依附权贵的经历(如拒为吴越王钱镠改诗)。
作者:皎然
| 类型:讲解
| 0阅读
本诗通过三个层次展现书法之美: 技法层面:连续使用"飙电""龙爪"等动态意象,将静态书法转化为视觉盛宴; 艺术层面:以自然景物(山石、枯松)比拟书法,体现"书画同源"理念; 文化层面:通过王僧虔、王献之等典故,构建书法史的传承谱系。 皎然作为诗僧,其评书诗往往兼具禅意与艺术敏感,此诗末句"惊腾势"正是禅宗"顿悟...
作者:贯休
| 类型:古诗赏析
| 0阅读
全诗以“兴自奇”统领,通过四组意象展现隐逸之趣: 1. 空间对比:“临水登山”与“锦沙墩”动静结合,突出自然之乐; 2. 年龄反衬:“发白”却爱孤峰,显孤高傲骨; 3. 景物烘托:草媚莲塘、云生松壑,营造空灵意境; 4. 典故活用:以谢安典故反向立意,强化淡泊情怀。 尾联“神仙趣”呼应首联“兴自奇”,形成回环结构,体现...
作者:贯休
| 类型:知识点
| 0阅读
1. 贯休:唐末五代诗僧,工诗善画,代表作《十六罗汉图》 2. 东山典故:出自《晋书·谢安传》,后世常用以代指隐逸享乐 3. 锦沙墩:可能指浙江奉化锦沙村,唐代属明州 4. 对仗特点:颔联“发白”对“名清”,颈联“草媚”对“云生”,工整中见变化 5. 诗僧传统:唐代僧人作诗多融合禅理与山水,如皎然、齐己
作者:贯休
| 类型:讲解
| 0阅读
此诗需重点关注三重矛盾中的统一: - 年老与兴浓:白发与登山兴致形成张力,体现生命热情; - 隐逸与名声:“圣主知”却未出仕,暗示坚守本心; - 自然与人文:莲塘松壑的天然美与新诗创作的艺术美交融。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比较“锦沙墩”与“东山”的象征差异,体会贯休“诗中有画”(如“云生松壑”的构图)和“画中有禅”(尾联的哲理)的艺术特色。
作者:皮日休
| 类型:古诗译文
| 0阅读
在通往朝廷的丹霄路上停下远行的车轮,偷闲一日来到这风景胜地放松身心。 不安排前导仪仗惊扰林间野鸟,只用后车载着同游的诗人。 山岩边迎接的官吏被云雾遮掩,竹林下朝服被露水沾湿焕然一新。 再向青山深处探问,或许还有隐居的草茅之臣。
作者:皮日休
| 类型:古诗注解
| 0阅读
丹霄路:喻指通往朝廷的仕途,丹霄意为天空,象征高位。 征轮:远行的车轮,此处指裴公的官车。 不署前驱:不安排前导仪仗,体现裴公的简朴作风。 后乘:随从的车辆,此处特指载诗人的车。 草茅臣:隐居山野的贤士,暗含诗人自喻。
作者:皮日休
| 类型:创作背景
| 0阅读
此诗作于唐代,皮日休陪同江西观察使裴休游览襄州延庆寺时所作。裴休为政清廉,喜与文人交游,诗中通过描绘山水之趣和简朴的出游方式,既赞美裴公的雅致,也流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作者:唐彦谦
| 类型:古诗注解
| 0阅读
兰陵:古地名,今山东临沂一带,唐代为繁华市镇。 鸡黍约:典出《论语》,指农家待客的朴素约定,此处喻真挚友情。 白发三千丈:夸张手法,极言愁思深重,化用李白《秋浦歌》诗句。 画桥:装饰华美的桥梁,常见于唐代江南景观描写。 嘶断落花风:以马嘶声戛然而止的听觉意象,衬托离别的突然与惆怅。
作者:唐彦谦
| 类型:创作背景
| 0阅读
此诗作于唐彦谦宦游途中,具体年份无考。诗人通过市井偶遇故人的场景,展现了唐代士人羁旅生活中的典型情感。诗中"兰陵"暗示作者可能行经山东,而"青山几万重"则反映唐代文人频繁迁徙的生存状态,结合尾联的急促离别,或与晚唐动荡时局下官吏调任频繁有关。
作者:唐彦谦
| 类型:古诗赏析
| 0阅读
全诗以"逢-聚-别"为脉络,首联"忽"字突出邂逅之意外,颔联用"鸡黍约"的典故将短暂相聚升华至精神契合。颈联转折,"白发"与"青山"形成时空对仗,愁绪与征程交织。尾联"鞭催去马"的动感画面与"落花风"的凄美意象碰撞,达到情感高潮。诗人善用数字夸张(三千丈、几万重)和感官描写(嘶断声、落花风),在八句内完成从欣喜到怅惘的情绪转换,体现晚唐律诗凝练深沉的特质。
作者:唐彦谦
| 类型:知识点
| 0阅读
1. 鸡黍典:出自《论语·微子》"杀鸡为黍而食之",成为后世形容真挚情谊的常用典故 2. 白发三千丈:李白《秋浦歌》首创的夸张修辞,后成为愁思的经典表达范式 3. 唐代驿站制度:诗中"行色催马"反映唐代馆驿系统对文人出行的影响 4. 落花意象:晚唐诗歌常见符号,既指时节更替,也隐喻人生无常 5. 律诗对仗:此诗颔联、颈联严格遵循平仄对仗,体现唐代七律成熟技法
作者:徐铉
| 类型:古诗译文
| 0阅读
忧愁地向人询问去向,沿着东流的江水被送往京城。 本甘愿作为被放逐之人佩戴兰草,却未料平民被迫穿上战衣。 荒凉的村庄树木萧瑟春意冷落,江面澄澈雨后雾气朦胧。 时局危难正道沦丧无才能施展,空手徘徊不忍归去。
作者:唐彦谦
| 类型:讲解
| 0阅读
本诗教学可聚焦三个维度:首先解析"鸡黍约"的典故价值,通过对比《论语》原典,探讨唐代文人如何化用经典;其次分析数字修辞的运用,比较李白"白发三千丈"与本诗的继承关系;最后可引导学生关注尾联的蒙太奇手法,声音(马嘶)与画面(落花)的叠加如何强化离别意境。对于"兰陵"地名的考证,可延伸至唐代山东地区的历史地位,结合杜甫《饮中八仙歌》等作品,构建地域文学认知框架。
作者:徐铉
| 类型:古诗注解
| 0阅读
戚戚:忧愁的样子。 所之:去往何处。 京畿:京城及周边地区。 逐客:被放逐的人,此处诗人自指。 纫兰佩:佩戴兰草编成的饰物,象征高洁。 霁色:雨雪停止后的晴朗天色。 霏微:雾气朦胧的样子。